乐鱼体育电脑版专注金属家具定制:不锈钢家具、铁艺家具、不锈钢茶几腿、不锈钢餐桌椅腿

概念咖啡馆:香浓之外别有深意

来源:乐鱼体育电脑版    发布时间:2024-03-12 09:32:41

  今天已无从考证最早是什么人在啥地方发现了咖啡,但是在关于咖啡起源的传说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一千多年前,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卡尔迪和他的羊群吃了山上的一种浆果,然后兴奋地跳起舞来。

  近年来,在我国渐入佳境的概念咖啡馆作为新兴创意符号被慢慢的变多的人所关注,不论是来过还是仅听说过这些“咖啡+概念”咖啡馆的年轻人,心中都会产生对它的好奇,这种好奇也让这些年轻人像吃了咖啡果以后跳舞的卡尔迪和羊儿们一样兴奋不已

  至于到底是因为咖啡的香浓,吸引了爱好它的人来到这里,还是因为创意的新概念,扰动了“找路”人的心,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咖啡与创意水融,交相辉映。

  考证咖啡进入中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40年英国用敲开中国大门开始。据说慈禧太后曾经率先享用过咖啡。但咖啡在华人圈子里开始流行比其他几个国家要晚将近10个世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印尼华侨和我国台湾人当中,喝咖啡的习惯逐渐兴起;而上世纪80年代,咖啡在大陆地区才开始兴起。

  针对咖啡是否使人上瘾、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很多医学家、药理学家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说法不一。

  上世纪70年代,德国药理学家刘易斯卢因认为,咖啡刺激使大脑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通常会滔滔不绝,并且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在咖啡馆里,政治家们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之后,便会激发出对世界大事的各种深刻见解和大智慧。

  “伴随着咖啡产生出来的卓越成就,确实有很多实例。”国家“咖啡师”新职业发起人、《咖啡师职业国家标准》撰写人、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咖啡厅经营服务规范》的主要起草人钱嘉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马克思的《宣言》就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天鹅之家咖啡馆进行创作的,这也为大家所熟知。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诞生,也和咖啡有着不解之缘。英国女作家J.K.罗琳正是在爱丁堡大象咖啡馆边喝咖啡边看街景完成了这部巨作。钱嘉鹰和记者说:“最近我去英国,顺便去了大象咖啡馆,罗琳曾经坐过的那个座位现在仅供游客参观了。而且,书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咖啡馆周围真实的事物。”

  水迎波,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眼科和视觉科学系高级研究员,在美工作生活多年。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讲了许多关于科研人员与咖啡的故事。

  在国外的职场,提供免费咖啡很普遍。在水迎波供职的大学有位犹太裔教授,学术有名但也小气有名,但有一条大方:舍得免费提供高质量咖啡。因为他发现不少科研人员对咖啡质量很挑剔,宁可花钱到楼下星巴克去排队买咖啡,也不愿喝免费的便宜咖啡,结果占用了不少上班时间。与其省咖啡钱,不如让大家在实验室多工作会儿。所以他们系里休息室的咖啡质量最好。

  水迎波和记者说,早上一杯咖啡,对一天的工作思路绝对有帮助。工作前一杯咖啡是美国上班族的习惯,甚至是依赖。许多人缺了那杯咖啡就无法正常开始工作。美国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Coffee Break”,不论工作或者开会,中间休息会儿就称为咖啡时间。

  余昕,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她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她与咖啡亲密接触的一些往事。她的前任系主任在干着行政工作的同时还念念不忘做科研。有一天,系主任群发了一封邮件,标题是“我今天为何如此幸福”,打开一看是张照片:电脑屏幕上一堆专业代码,旁边放着咖啡机原来幸福就是一边喝咖啡一边编程序!

  李伟钢,巴西利亚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李伟钢和记者说,在巴西,传统的咖啡馆是公众经常光顾的场所。巴西人需要说事了,正常情况下不会正儿八经地到办公室,而是邀请去喝咖啡,“一杯咖啡在手,万般情谊都有”,什么样的事情都说得通,届时到正式会场表决也就是走过场。外国人往往不大习惯巴西的咖啡文化,但这正是巴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外国人希望突破职场“玻璃天花板”,去融入巴西的咖啡文化是个不错的开端。

  张操,在美国的大学工作并生活了20年,现已退休,长期生活在国内。他和记者说:“现在我每天清晨喝一杯咖啡,是保留下来的习惯。”咖啡能让他提神,与中国的茶差不多。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土木系副教授王善勇的认同,他向记者表示,咖啡和茶的共同特点是提神,让人放松。在国外高校流行“morning tea”或“afternoon tea”,一杯咖啡碰撞出思想火花,很多困惑就这样顿悟。

  邵鹏,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他对咖啡的理解很独特:咖啡在西方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中国的茶。因此不管你用不用它喝茶,沙发旁边的那个小桌子都叫茶几,而英语里叫coffee table;开会的间歇我们中国人叫“茶歇”,而老外叫coffee break。和朋友出去小坐、聊聊天是have a cup of coffee(喝咖啡),其实也许你根本不喝咖啡。

  北美的职场中,咖啡的确是社交活动的主角,或者是借口。有不少人喜欢在工作间歇和同事一起喝咖啡,顺便聊天,甚至讨论工作。他曾经见过几位教授几乎每天都一起在早上10点钟去喝咖啡,促成了许多科研上的合作。

  殳蕾,复旦大学物理系副研究员,她在美国加州大学读博士后时观察到,美国人喝咖啡相对欧洲人少。虽然欧洲人在喝咖啡上花了不少时间,但不觉得欧洲人出成果少。殳蕾目前工作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每周都有tea time,一群老师在会议室喝咖啡、喝茶,交流实验点子和科研进展。她认为,喝咖啡只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不管喝的是咖啡、茶还是可乐,重要的是寻找在一起交流和合作的可能。

  不过,也有些例外记者一位在国内某高校做副教授的朋友,非常希望在学院开辟一个咖啡角,为大家提供交流、休闲、放松的场所,申请打上去,“结果被学院老止,因为担心弄小帮派”这倒是非常有“中国特色”,这位副教授说。

  最近,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特定环境下,某些声音可以激发创造力,其中之一就是咖啡馆。一杯咖啡,一众好友,竟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于是乎,咖啡又开始和创业结缘。早在2009年,由阿里巴巴的几名员工出资创办的贝塔咖啡开创了创业咖啡馆先河,成为立志创业的北京IT人的聚点,两年后,车库、一八九八、3W等多家创业咖啡馆都云集在北京中关村,以低廉的价格,为早期创业者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办公地点,也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沟通与聚会的场所。

  在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里,没有慵懒的音乐小调、闲聊的氛围,听到的多是电脑键盘的敲击声和“移动互联网”“投资”等词汇。来这里的人,点上一杯咖啡就能待一天,为自己的创业计划寻找投资者或是创业伙伴。投资人、媒体人也定期在这里“坐班”。

  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些咖啡馆里实现了创业梦想。这些由互联网、投融资、媒体界人士共同出资创建的创业咖啡馆,更像一种民营的早期创业孵化器、袖珍的“产业园区”。

  3W梦想咖啡馆的运营总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3W,租用一个5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包括水电、网络、物业等费用,每月花费在千元左右。创业者可以“拎包入驻”。除了租金便宜,3W还为这些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咨询、投资对接、创业培训等服务。

  当然,把成功或者创业简单地归结为咖啡,未免过于简单。钱嘉鹰认为,概念咖啡馆只是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它是以某个概念作为平台,聚集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人到那里,在咖啡的悠悠香气里,碰撞新点子、寻找新方向。